登 录
申请试用
国有资产管理数字化平台
当前位置:
国有企业监管方式从“被动防守”向“主动控险”转变
来源:企业观察报 | 作者:松萝资管 | 发布时间: 2025-09-11 | 9 次浏览 | 分享到:
国资委此次为下一阶段国企监管指明方向,表明构建穿透式监管体系已是大势所趋,是国企改革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。

近期,国资委党委发表署名文章《以过硬作风有力保障国资央企高质量发展》,其中指明,下一阶段,国资委将着力推动国有企业监管方式从“被动防守”向“主动控险”转变,坚决杜绝监管空白与责任虚化。


2025年,国家层面定调:“推动完善权力配置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机制,丰富防治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有效办法”,“穿透式监管”已成为当前国企治理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。


业界认为,国资委此次为下一阶段国企监管指明方向,表明构建穿透式监管体系已是大势所趋,是国企改革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


01 从四大方向“主动控险”

国资委在前述署名文章中强调,国资委党委把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为日常“管控标准”,有序实施穿透式监管数智化工程,运用先进算法构建问题线索识别大模型,规范权力运行,强化纪律约束,防控廉洁风险,推动监管方式从“被动防守”向“主动控险”转变


《企业观察报》梳理,下一步,国资委将从四大方向“主动控险”:


一是强化数据穿透,紧盯“烟酒糖茶”等关键词,健全敏感消费智能识别手段。通过自动筛选资金支付与费用报销中包含“香烟”“高档酒水”等敏感信息,结合分析企业主业范围和经营资质,在海量交易数据中识别筛查违规线索,精准纠治相关问题。


二是强化标准穿透,围绕差旅、会议等易发高敏场景,构建超标准报销监测机制。指导中央企业把履职待遇等经费标准数字化内嵌财务信息系统,差旅费智能匹配财务标准、接待费强制关联审批事由、会议费自动核验会议纪要,强化“单据联动”和“时空校验”,实现智能审批全流程覆盖,避免“滥支冒领”。


三是强化业务穿透,加强业务和财务数据一体化联通,拦截虚构支付事项。加强信息共享、协同联动,推动中央企业供应商管理、合同签订、采购执行、资金支付等系统的集成融合,整合海量数据,全面筛查业务源头和管理过程,拒付不合规款项,防止“无中生有”。


四是强化主体穿透,深度挖掘人员、资金往来背后的关系网络,实现违规经费支出全域追踪核查。融合工商、税务、资信等外部信息,构建包括股权关系、人员关联、资金往来等信息的关联关系图谱,通过对比商户的实际控制人、实际经营状况等信息,识别“皮包公司”发票违规报销问题,开展疑似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核查整改,及时追损挽损。通过分析连号发票开具频次、日期和金额等要素,重点打击虚列业务费用套取资金问题。


02 强化落实“穿透式监管”

业界认为,国资委监管升级背后,是对国有企业“穿透式监管”的进一步强化落实。


今年3月国资委发布的《关于做好2025年中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监督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》明确指出,以穿透式监管为主线,以智能化转型为抓手,进一步完善企业内控体系,推动管控实现自上而下全级次、全链条、全过程、全要素穿透,打破信息孤岛,消除监管盲区。


有国企研究机构指出,未来,信息化、智能化将成为有效实现穿透式监管的重要抓手。这要求国资监管机构必须从“监管端”出发,以消除信息不对称为核心,构建数据治理体系,提升数据洞察能力。


近年来,宁夏国资委通过构建“企业拉网、国资建纲、技术布点”三位一体的智能监管体系,实现了对全区278户国有企业、1711个银行账户的实时穿透监测,并依托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技术,推动国资监管从“人工盯防”向“智能穿透”转变,为国有资产安全高效管理树立了新标杆。


对于被监管的央企国企,目前主要存在三大问题,一是从中央企业到地方国企,从省属企业到区属企业,从集团总部到三四级企业,数字化、智能化程度逐级下降;二是企业普遍存在“系统林立、数据割裂”现象,缺乏统一的数据治理框架;三是不少地方国企信息化建设不充分,想要实现“穿透监管”,只能依靠人工表格,方式十分原始。


据此,前述国企研究机构提出,对于极端落后的地方国企,要加速业务和财务数据的底层标准化,构建业财一体化平台,实现数据从单据到披露的全流程透明;对于具有一定数字化基础的央企国企,则要加快内控体系与业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、集团总部与子企业信息系统联接穿透,建立统一信息数据平台,打破监管机构、国企集团总部及各级子公司间的数据壁垒。例如,大型央企可运用区块链技术,实现资金流向全程可追溯,提高监管效率。


03 国企穿透式监管需聚焦五大领域

知本咨询国企改革数据中心研究员王依提出,未来国有企业的穿透式监管,应聚焦股权结构梳理、资金流动全周期管控、关联交易审查、“三重一大”决策机制监督、海外投资风险防范等五大领域。


股权结构梳理方面,由于多数国有企业股权结构复杂,多层嵌套的股权架构往往导致国有资本控制权虚化,信息不透明。因此,穿透式监管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要破解这一难题,厘清国有企业股权结构,清晰界定国有资本最终控制主体与权益边界。


王依建议,依托穿透式监管系统,国企可构建股权关系动态图谱,逐层拆解下属公司的复杂股权结构,实现股权层级的可视化,识别直接和间接持股关系,并明确每一层级的控制主体。在股权穿透的基础上,需进一步识别每层控制主体的权责边界。通过建立权力清单与责任追溯机制,将公司章程、股东协议等文本中的抽象权利转化为可量化、可追溯的监管指标。


此外,还需强化对实际控制主体履职行为的合规性评估,确保其决策与国家及国企集团层面战略目标要求高度一致。


资金流动全周期管控方面,流动资金是企业经营活动的核心,更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关键环节。穿透式监管需要以“资金流向清晰化、风险预警前置化”为核心,构建覆盖资金募集、使用、周转的闭环监管体系,实现对资金流动的全程监控和风险预警。


王依认为,在资金流向方面,传统资金监管多局限于单一业务或层级,难以穿透关联交易、境外资金池等复杂场景。穿透式监管需整合全部业务数据,构建跨层级、跨主体的资金流向模型。例如,通过API接口实现银行账户、财务系统与监管平台的实时对接,追踪资金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全路径流转,确保资金使用透明化。


同时,在资金穿透式监管过程中还需要加入预警机制,采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,设定资金异常流动识别指标,识别资金流动中的异常模式和可疑交易。一旦发现资金异常流动,立即启动调查程序,查明原因,采取相应措施,尽可能消除负面影响。


关联交易审查方面,关联交易是国企经营活动中常见的一种行为,但其隐蔽性和复杂性也容易导致利益输送和国有资产流失。穿透式监管需通过建立“形式合规”与“实质公允”双重审查标准,对关联交易进行穿透式审查。


“交易必定离不开合同,但传统审查多聚焦合同文本的合法性,忽视交易背后的商业逻辑与经济实质。在穿透式监管中,需对交易定价依据进行合理性验证。”王依认为,对低于市场价的资产转让,需核查是否存在隐性利益补偿;对高溢价并购,需评估标的资产真实价值与协同效应。在监管过程中,还需构建“业务线—合规线—监督线”三维责任体系:业务部门对交易真实性负责,合规部门对流程合规性负责,审计纪检部门对交易结果公正性负责,进而实现关联交易责任的溯源,杜绝监管空白与责任虚化。


“三重一大”决策机制监督方面,“三重一大”决策机制是国企治理的核心环节。穿透式监管诞生之初就是用于监管“三重一大”决策过程,通过标准穿透和信息穿透,能够更好的实现“权责法定、权责透明、协调运转、有效制衡”。


“标准穿透是指统一上下决策体系标准。无论是国资监管机构,还是国企集团公司,在推动‘三重一大’穿透的过程中,核心都是从上到下统一这些重大决策事项的标准和口径,而不是要跨层替代决策,影响不同决策分层和决策责任。”王依说,在统一标准后,各级企业的决策授权就能更容易划分清楚,也更容易进行动态评估,各级决策主体承担责任也更有基础。在标准统一的基础上,再通过信息化、数字化的管理手段,实现从国资监管机构,到国企集团层面,再到各级子公司的信息联通。信息穿透后,国企集团公司可通过分析和掌握全面决策信息,更好地为子企业提供科学决策赋能。


海外投资风险防范方面,近年来国有企业纷纷加速出海,通过投资、并购等方式,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,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市场的广泛布局。但是,由于海外局势动荡,且与国内运作体系存在差异,国有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时存在较高风险,需要监管体系具备更强的协同性与前瞻性。


王依认为,穿透式监管需将政治风险、汇率波动、合规制裁等纳入统一评估框架。通过地缘政治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投资目的国的政策变动,整合境内监管部门、境外律所、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等资源构建跨境合规信息共享平台,并结合项目可行性分析生成风险评级。对于高风险项目,需实施资金分阶段拨付与退出预案预置,避免“一刀切”式叫停导致沉没成本激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