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办行业里面我们常常提到的“投、融、管、退”,“投”是一个业务的开始。但是这笔投资是否成功,是基于后面的结果来决定的;未来能“融”多大的额度、“融”资的成本,一方面也取决于项目“管”得好不好,而且决定了“退”的时候的整个项目的资产价值。所以我们普遍认为,“管”是贯穿“投、融、管、退”的整个生命周期的,“管”的呢就是我们项目的资产收益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资产管理。所以我们认为,在4个环节里,“管”是最具备核心竞争力的部分。
主动退租和被动退租一定要搞清楚。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团队能够提前对写字楼里面的存量租户实时沟通,了解客户的租赁动态,不要老是客户直接找到我们物业方说我要退出,那整个过程中一点准备的时间都不给我们运营团队。虽然有违约金,但有时候你会发现违约金解决不了什么问题,很容易就被当时你引进来的时候付的中介费和免租期等等消耗掉了。这个问题光靠嘴上说是没法解决的。
还有第二个问题,项目平均流转空置期是1.5个月,也就是说有一些户型空置期到了3-4个月,有没有办法可以解决户型竞争力的问题?
关键解决三个问题,今天分享给大家的解决方案,其实就是以下三个问题。
1、是否利益共同体?
这是很明确的要让团队清楚,公司得达到多少水平线以上,是达标。这个达标线,不是在某一个节点的出租率,而是在某一个周期的计租率。
2、发现问题是否前置?
就是说把我们的所有的被动退租前置发现。
3、解决问题是否高效?
核心点:如何设计合理的绩效体系?
设计合理的资管运营体系,可重点取两个值。
第一个值:计租率
可能我们很多的老板只会给团队一个指标,比如今年我们的出租率要做到80%还是90%,但是你到底是3月份租到80%还是90%,还是6月份租到80%还是90%,或者10月份?很多都是这样一个粗放式的目标定出去。
第二个值:流转空置期
把流转空置期作为项目的考核指标。我们天天跟招商人员讲,我们要提前跟用户去谈,去提前了解他们什么时候退租,但是实际上没用。为什么?因为这个对招商人员的利益没有太多影响。
但是我们认为非常有必要把流转空置期纳入到运营考核体系,原因有两个:
第一,驱动招商人员主动了解租户状态。
一旦流转空置期超过规定天数以后,绩效不达标的话,我们的招商人员就会主动去跟我们所有的租客沟通。因为招商人员承受不起被动退租,一定会非常主动的去了解我们的租户状态,盘点现在的情况,然后沟通是否要提前续租或是退租,是否可以留下足够时间让自己招商前置;
第二,驱动招商人员主动要求公司升级户型。
我们刚才讲到一个话题,有一些户型空置周期要3-4个月,可能老板自己也没有概念,不知道具体是哪几间房子很难租。但是,如果今天把流转空置期也纳入考核体系的时候,你会发现一线人员会主动的、至下而上的反馈问题,建议公司把户型升级,因为这关系到他的绩效。太差的户型,对他来说很难出租。
针对项目上现有的不好租的户型设计有什么特殊的策略时,我们会发现,很多东西都可以倒逼过来。
所谓的精细化管理,一定不是从上而下。现在很多管理都是老板说要怎么样,然后往下推,一定是有问题的。这需要通过设计合理的绩效,让一线团队有自我驱动力,通过利益驱动来激发工作主动性,而不是靠不断的培训和沟通。
经过不断去测试,最终列出了两个考核指标:
1、团队的计租率。
全年的计租率和季度计租率都可以,根据项目自身情况决定,但是计租率的计算口径一定要统一,要让团队所有人都有计租率这个概念,而不仅仅只是某个节点的出租率;
2、流转空置期。
我们建议所有的招商运营团队一定要把流转空置期的考核纳入进去,这样可以把团队的主动性激发出来,让他们跟租户走得更近,激发他去提升掌控能力以及增加对产品竞争力的思考。
那么,合理的资管运营体系的背后,除了这几个数据,还可以简单介绍一下几个其他维度的数据,如:空置天数占比,合同到期分部,租期结构分部,现金流预测等等。然后我们会发现,控制好项目计租率和流转控制期,对多维度的运营管理数据所反映出来的经营状况都有最直接的关联。这不仅可以体现我们目前的资管运营状况,在某些情况下往往是我们经营决策最重要的数据依据!